Freestyle毕业照,是身份迷失,还是审美自由?
书评君昨天看到一个新梗叫“Freestyle”,按照演员吴亦凡的说法,“即兴说唱”即为其在嘻哈中的一种意思,随后有了卖萌表情包“你没有Freestyle吗?”“你都没有Freestyle,不配做朋友!”随之走红。
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流行词。
经过这一演变,Freestyle到底有何意已变模糊。但是,从构词到表情包,似乎真洋溢着一种对自由洒脱的寻求:“摆脱束缚,拒绝‘装’,潇洒地摇摆起来!”
如果说真有这层意涵,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大学毕业照这件事。你可能也知道,近些年来,毕业照极为惹人注目。服饰上有汉服、旗袍、红卫兵装,有民国风、绿皮火车风,姿势上有的模仿流行电影,有的花式“撩”,还有的抱着小孩拍幸福照。
《哈利波特》(2001)中的“骑扫帚”常被模仿。
今年的毕业季刚落幕。被称“美女”毕业生的照片依旧受网络追捧;文艺小清新,影视cosplay风潮依然强势;“裸奔”失宠,渐渐淡出网络视野,但也出现了一批新的非常规毕业照“突出重围”,比如26女追1男毕业照,抑或医学院鬼魅毕业照。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毕业照有Freestyle吗?
很难否定,毕业照是最明显的一种大学生身份想象。于今天的中国大学而言,有民国自由独立精神的想象,有汉唐盛世的本土传统想象,有洒脱不羁的欧美想象。每一种想象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或者说“历史性”,大概也因此,前些年一些风格(比如红卫兵装)会受到人们的争议。
然而,身穿各种服饰、摆着各种姿势的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想的呢?是一种迷失,还是一种自由或审美的多元?今天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是到底谁在制定审美的标准,而在其看来,越来越丰富的服饰和姿势只是一种审美本身的自由,是渴望被认可的张扬个性。
撰文|万斋
所有毕业生都要拍毕业照
不只是为了纪念
“人们为什么要留着照片?”
“为什么,天晓得!人们为什么要保留这些破烂货,垃圾,七零八碎的,他们就是那么干了!仅此而已。”
“有些人保留东西,有些人则一旦时过境迁就灰把东西扔掉,那是性情问题。不过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照片,为什么人们要特意保留照片?”
“要我说啊,要么是因为他们不想扔东西,要么就是照片让他们想起……”
——阿加莎·克里斯蒂《清洁女工之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陆乃圣 陈春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阿加莎·克里斯蒂《清洁女工之死》这段讨论揭示了人们拍照和保存照片意义之所在——提醒人们某些东西曾经存在。虽然阿加莎小说中,主人公保存照片是为了记住对某人的“恨”,更多人保存照片是为了纪念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某个象征人生节点的档口,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拍照已经成为一种不能摆脱的仪式。所以毕业生都要拍毕业照,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古往今来,无论毕业照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它最基本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展示。
所谓“纪念”是为了抵抗时间流逝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媒介能敌过静止的图像。文字过于抽象,动态的影像每一帧画面虽然可以回放但仍在流逝,只有照片能将某一瞬完整永恒地记录下来。
摄影给人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满足人们的需要,记录人们经历。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论摄影》
作者:苏珊·桑塔格
译者:黄灿然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4月
毕业照“纪念”的实质是在抵抗同窗分离、毕业离校的焦虑。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我们都要拍毕业照,但大学阶段的毕业照会耗费最多的心思。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大学毕业的意义不同于以往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大多意味着步入社会,即便是进入更高级的学习阶段也会离成人焦虑更近一步,同学可能四散天涯以后难得一见。离开会引起焦虑,保存下来照片会带来一点安慰。
毕业照的第二层功能是“展示”。这是照片自带的属性,每一张照片被拍出来都是要被人看的,但展示的平台不同,看的群体不同,照片所带来的影响自然也会发生变化。照片里的人,拍摄者和观看者一直在互相影响,这一点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愈发凸显。
风格百变的毕业照
在社交媒体里寻求情感共鸣
虽然照片的展示作用没有发生变化,但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照的展示平台已不似以往。
过去的毕业照以印刷媒介为传播途径,照片必须要印在纸面上才能抵达受众手中。传播力有限,共同观赏照片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范围也有限,再加上摄影设备和胶卷有限,那时的毕业照没有太多花样。
随着摄影设备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电子媒介背景下照片可以自由地传播,极大减小了传播成本,社交媒体的存在扩大了受众覆盖面,这也给毕业照带来了更多的玩法。
毕业照再也不是给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看了,现在可以给朋友圈里所有好友看,还可以放到微博上给全网网友看。
更大范围的“共同观看”意味着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单纯记录外貌和生活的照片太传统,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社交网络了。
所以“民国风”毕业照火了,因为很多人都向往民国时期纯粹的大学氛围。“民国”在当下无疑被美化了,学生们通过毕业照强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强调自己所向往的是五四期间自由的精神状态。
文艺小清新的毕业照火了。台式文艺,日式小清新,偏绿偏黄的滤镜,加上绿皮火车,草地,海滩,吉他……这些元素在当下毕业照中随处可见,因为很多人都希望过上这样理想的“小确幸”生活。
搞怪的模仿毕业照火了。轻松诙谐的风格体现许多人向往嘻嘻哈哈游戏人生的态度,此外这些毕业照模仿的很多是陪伴同年龄段的大家长大的作品——《情深深雨蒙蒙》等琼瑶剧,《火影忍者》《七龙珠》等动漫,《哈利波特》《美国队长》等流行电影……通过搞怪模仿再次重温这些共同的集体记忆,很容易勾起同时代人怀念的心绪。
《魔女宅急送》(1989)。
这些毕业照很多跟真实的学生生活并没有关系,理由多是“为了好看”“为了好玩”。“好看”“好玩”的背后是集体心理使然。
这时的毕业照不只是为了纪念,也不止是在好友中展示,除了记录生活之外,它还需要传递集体热衷接受的额外价值才会“有意思”,才会在朋友圈里获得大规模的“点赞”。这是一场社会性的狂欢,狂欢的基础是共鸣和情感,而社交网络提供了共鸣的基础——基于共同的情感共鸣,大家在网络上一起讨论点赞,跟风模仿诉诸共同的向往和集体记忆,在告别校园的时刻尽情宣泄。
“另类毕业照”
谁制定“另类”的标准?
毕业照带来的并不只有共鸣。在朋友圈之上,还有微博,有互联网论坛BBS……在脱离社交礼仪限制的场域下,有些同样为“好玩”拍出的出格的毕业照可能会引起争议。
比如前不久,石家庄医学院和西安医学院女生都拍摄了“鬼魅毕业照”。照片不是彩色的,女生们身着白大褂,披散着长发,在空无一人的楼道里游荡。拍完之后又女生说:“我自己发得都害怕……”
网友对此的评价五花八门,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真会玩,有人则评价这种毕业照连脸都没有有什么纪念意义,还有人上纲上线地说这么拍对不起他们身上的白大褂……
再往前看,成都也火了一组另类毕业照,某高校女生身着短裙在男性小便池前假装小解,许多网友指责她们“病得不轻”……
既然有“另类”毕业照,说明它处在某种“合法文化”的参照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另类”早已不是指有别于正统仪式化毕业照的创意照片,而是指那些违背了社会文化潜藏准则的照片。
摄影的大众化和媒介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社会,我们正处于视觉化的消费社会之中。“观看”是“消费”的一种,媒介提供了消费的平台,在消费浪潮之下,影像为了吸引人,有唯美化和非常规化两种倾向。但无论非常规化如何发挥,影像都有约定俗成的文化审美准则。
除非有特定语境否则摄影不会去呈现不美的事物,也不会去呈现给人带来不快感受的事物。特定语境比如新闻摄影,会去捕捉一些社会阴暗面,但它们有新闻价值。而毕业照的场合中,大家都认为照片需要体现校园生活美好、值得怀念的一面。上一节提到的“民国风”“影视模仿”与自由、轻松诙谐等“美好”的元素相关,而鬼魅毕业照与“美好”无关,“小便池”毕业照则把人们常日里隐藏的“污秽的”一面放大,给人带来不好的观感。
试想一下,假设“小便池”毕业照若是为了打破女性性别刻板印象,那大家男女装混穿拍日常活动是不是容易接受得多?
“另类”与“创意”的边界
有些东西社交媒体无法改变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毕业照改变了很多,它给予了个体发声的平台和全新的人际连接方式,让更多有个性色彩的毕业照得到大范围的共鸣和传播。假设没有社交网络,这些异彩纷呈的毕业照很可能不会出现。
但是有些隐性规则,单社交媒体本身无法改变。很多人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内化社会通行的审美标准,内化了那些用照相机摄取世界的内在标准,这便是“另类”与“创意”的边界,相较于大众接受得创意型毕业照,有别于大众审美准则的“另类”毕业照还是少数。
毕业照追求新意最终是为了解放被传统限制的自我,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一个熟悉的事物呈现出奇特的形象,奇特又真实,因此对我们来说倍加引人入胜,因为这个形象使我们走出了常规,同时又通过唤起我们一种印象,使我们回归到自己。
但在抵抗传统的同时又受着传统的限制,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摄影的社会定义》中论述道:(影像)消费者一边感到有权保持纯粹消费者的身份,自由地做出判断,一方面在文化的场域内部,感到自己被客观标准所衡量。
《视觉文化读本》
编者:罗岗 顾铮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内含本雅明、布尔迪厄、鲍德里亚等学者的视觉理论文章。
狂欢之后,争论之后,处在话题漩涡中的毕业照的主人总会离开大众的视野回归自己的生活。若你非要纠结那些少数“另类”毕业照是否可取,也许尼采有一句话可以当作回答——
“体验一件美妙的事物意味着,有必要'错讹’地体验它。”
“错讹”不代表错误。毕竟在不对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前提下,没有人有权力剥夺我们表达的自由。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影视剧和微信表情包截图,因考虑到需尊重的肖像权,未使用网上流传的毕业照。读者可自行搜索。作者:万斋;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靠不住的大楼,等不来的大师 | 梅贻琦逝世55周年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女德 | 梅贻琦 |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 畅销书 | 高考恢复40年 |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人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